阳新高速豫鲁省界至宁陵段通车运营

来源:铁道建设报     2025年 1月 4日         版次:02     作者:

    本报河南商丘讯(通讯员 李慧 王子超)2024年12月30日,中铁二局承建的濮阳至湖北阳新高速(简称“阳新高速”)豫鲁省界至宁陵段开通运营。

    阳新高速豫鲁省界至宁陵段是河南“13445”公路工程第一批切块项目,全长31.995公里,全部由中铁二局承建。项目是涵盖路基、桥涵、路面、交安、机电、绿化、房建工程的综合性高速公路,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项目于2022年4月开工,2024年12月30日通车,较计划工期提前100天。

    开工以来,中铁二局建设者弘扬“开路先锋”精神,贯彻“真抓、真管、真严、真落实”四真方针,从优化工序衔接、坚持高标准文明施工切入,以极端天气、跨路保通、交叉作业、连续梁悬灌施工、超大方量混凝土浇筑及超长预制箱梁运架等关键环节隐患排查与问题治理为抓手,坚持技术引领、配齐生产要素、严控安全质量、优化施工方案、强化现场管控,实现均衡生产。同时,引进水沟定制斗、冲击碾、中大摊铺机、伸缩臂混凝土摊铺整平机、边坡液压滚筒夯等多项先进工艺工装,积极动员项目全体员工自觉加强对新兴技术和行业、地方规范的学习,发挥全员创新创效能动性。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共获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项,省部级“绿色建造施工水平评价”“工程建设优质结构”“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荣誉称号3项、工法2项、QC成果9项。

    控制性工程黄河故道特大桥穿越一级水源保护区、国家级湿地公园、国际重要湿地、国际濒危鸟类“青头潜鸭”重要栖息地与繁殖地。项目全体参建人员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对接设计单位,组织知名专家和学者反复研究论证,运用现代科技和最新研究成果,确定了以钢栈桥为“骨架”,彩色不透明声屏障为“两翼”,初期雨水及危化品泄露收集系统为“毛细血管”的综合立体保护系统,实现了跨越6073米水源保护区长距离路面桥面径流不落地、全收集、全处理,最大限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黄河故道特大桥施工期间,青头潜鸭的数量从2017年的4只增长到306只,仅2022年一年就增加了75只。

    由于项目位于农业发达的豫东平原区,沿线基本农田占比95%以上,原就近取土方案无法实施,借土填方量达556万方,土源落实是项目施工的关键。为此,项目部成立土方保供专班,启动购土方+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支持双选模式。项目部在各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较远处(河南商丘、山东等地)外购土方。同时,创新工作机制,将水库扩容清淤、河道沟渠治理、城建弃土房建基坑取土等与项目建设有机融合,实现了耕地“零取土”,既有效缓解了项目的土源落实难题,又破解了城市、水利建设弃方占用土地的问题,节约耕地约10000亩,实现了生态保护目标,开拓了平原地区高速公路“综合取土”新思路。

  

阳新高速豫鲁省界至宁陵段通车运营

字数: 1110 2025年 1月 4日 生产经营

    本报河南商丘讯(通讯员 李慧 王子超)2024年12月30日,中铁二局承建的濮阳至湖北阳新高速(简称“阳新高速”)豫鲁省界至宁陵段开通运营。

    阳新高速豫鲁省界至宁陵段是河南“13445”公路工程第一批切块项目,全长31.995公里,全部由中铁二局承建。项目是涵盖路基、桥涵、路面、交安、机电、绿化、房建工程的综合性高速公路,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项目于2022年4月开工,2024年12月30日通车,较计划工期提前100天。

    开工以来,中铁二局建设者弘扬“开路先锋”精神,贯彻“真抓、真管、真严、真落实”四真方针,从优化工序衔接、坚持高标准文明施工切入,以极端天气、跨路保通、交叉作业、连续梁悬灌施工、超大方量混凝土浇筑及超长预制箱梁运架等关键环节隐患排查与问题治理为抓手,坚持技术引领、配齐生产要素、严控安全质量、优化施工方案、强化现场管控,实现均衡生产。同时,引进水沟定制斗、冲击碾、中大摊铺机、伸缩臂混凝土摊铺整平机、边坡液压滚筒夯等多项先进工艺工装,积极动员项目全体员工自觉加强对新兴技术和行业、地方规范的学习,发挥全员创新创效能动性。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共获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项,省部级“绿色建造施工水平评价”“工程建设优质结构”“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荣誉称号3项、工法2项、QC成果9项。

    控制性工程黄河故道特大桥穿越一级水源保护区、国家级湿地公园、国际重要湿地、国际濒危鸟类“青头潜鸭”重要栖息地与繁殖地。项目全体参建人员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对接设计单位,组织知名专家和学者反复研究论证,运用现代科技和最新研究成果,确定了以钢栈桥为“骨架”,彩色不透明声屏障为“两翼”,初期雨水及危化品泄露收集系统为“毛细血管”的综合立体保护系统,实现了跨越6073米水源保护区长距离路面桥面径流不落地、全收集、全处理,最大限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黄河故道特大桥施工期间,青头潜鸭的数量从2017年的4只增长到306只,仅2022年一年就增加了75只。

    由于项目位于农业发达的豫东平原区,沿线基本农田占比95%以上,原就近取土方案无法实施,借土填方量达556万方,土源落实是项目施工的关键。为此,项目部成立土方保供专班,启动购土方+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支持双选模式。项目部在各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较远处(河南商丘、山东等地)外购土方。同时,创新工作机制,将水库扩容清淤、河道沟渠治理、城建弃土房建基坑取土等与项目建设有机融合,实现了耕地“零取土”,既有效缓解了项目的土源落实难题,又破解了城市、水利建设弃方占用土地的问题,节约耕地约10000亩,实现了生态保护目标,开拓了平原地区高速公路“综合取土”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