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欧子维
2024年以来,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和行业挑战,中铁成都设计院党委坚持业绩导向,深入推进以“提高项目运行效率与管理质量为核心”的改革,通过一系列符合市场规律、切合企业实际的制度创新与实践,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新形势下项目管理体系,构建起企业与员工高度契合的命运共同体,显著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构建与业绩挂钩的项目价值评价与考核运用体系
科学评价价值,激发内生动力。他们修订了《生产单位业绩考核办法》,重点考核经营(50分)、产值(20分)、资金(30分)三项经济指标,且大幅提升营销和收款指标的权重。设置自主经营、新业主开发、滚动经营和超额收款等加分项;修订《员工考核评价管理办法》,实施能力素质和工作业绩“双轨制”考核,实行“3421”比例分层分类强制排名;修订《评比表彰管理办法》,对经营开发、清收清欠、科技创新等关键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专项奖励,突出价值创造,避免奖励泛化。
合理分配价值,激发员工潜力。制定《生产单位员工薪酬管理办法》,摒弃传统集约化薪酬模式,依据生产单位新签、产值、收款三项经济指标综合确定工资总额(薪酬包),并实施效益驱动的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员工薪酬与单位经济效益紧密相连。生产单位负责人薪酬直接挂钩业绩考核结果,浮动工资标准及占比显著提升,激励追求经营业绩最大化,预计年度薪酬差异可达5倍以上;制定《本部员工薪酬管理办法》,明确本部绩效总额,且与公司整体业绩直接挂钩(系数区间0.5-1.1),确保一线绩效驱动后台,构建起企业整体效益、生产单位效益和员工个人利益之间的正向联动体系。
强化考核运用,导向全员冲锋。公司修订了《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评价细则》,增设业绩考核(60分)、安全生产管理(20分)、整肃管理秩序(10分)、信用维护管理(10分)等指标,构建涵盖党建基础性指标与项目管理成效指标的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并严格考核奖惩兑现;制定《生产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强制性调整管理规定》,规定若经营、收款或现金流任一核心指标完成率低于100%、85%、70%的,相关班子成员将受考核降级、诫勉、免职、降职或撤职等强制性调整;制定《员工市场化退出实施细则》,实行员工退出岗位、退出企业的相关机制,形成人员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
重塑与责任挂钩的项目组织机构与权责治理体系
量化组织定员,提升管理效率。修订了《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管理办法》,采用经营(30%)、生产(40%)、收款(30%)三项关键经济指标,对比企业劳动定额科学核算定员,显性揭示人力资源冗余;划定机构存续底线,规定生产单位年度经营规模、生产及现金收入规模、人员规模指标,未达到的将面临重组或撤销。目前,设计院已有1个生产单位完成撤销重组。
完善项目团队,厘清层级关系。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基层党建工作的实施办法》《项目承包制管理办法》,全力推行项目经理承包制试点改革,以议标竞聘方式选任全权负责项目经济责任和合同履约的项目经理;实行分院长(项目经理)和党组织书记“一肩挑”模式,打造项目经理(项目党组织书记)、纪委委员(合规管理员)、项目总工为核心的“铁三角”管理团队;修订《生产单位会议管理办法》,规范生产单位(项目)重大决策事项及流程,全面提升项目管控水平。
优化项目权责,赋能生产一线。赋予选人用人权,修订《员工管理办法》,生产单位和项目经理根据需要在定员范围内自由选聘人才,实现员工与单位(项目)的双向优选;赋予薪酬分配权,制定《生产单位员工薪酬管理办法》,实行与单位(项目)利润、规模等因素挂钩的工资总额(薪酬包)模式,由生产单位和项目经理在工资总额范围内基于员工价值奉献进行差异化分配,公司仅负责宏观管控工资总额;赋予劳务采购权,修订《勘察设计(咨询)外协管理办法》,生产单位(项目)在合格分包商名录库内依规选择外协单位,自主策划外协及选队定价,公司依法合规履行监管和审批职能。
建立与效益挂钩的项目经营激励与成本约束体系
强化经营激励,激发市场活力。制定了《重点区域经营层级和信息管理细则》,依据公共关系强度、区域潜力及基础设施状况,重新界定重点经营区域,确立各层级营销责任人;修订《经营开发管理办法》,增设“一次经营创效个人突出贡献奖”“高质量编标奖”等专项奖励,遵循“以收定支”,坚持奖励发放与项目回款同步兑现,确保经营与清收双重提升;制定《经营开发纪律管理办法》《项目中标统计和经营成果核定实施细则》,针对合同金额真实性、来源合规性、收款保障性及风险控制能力进行深度校验,规范合规操作行为,确保经营成果准确无误。
优化产值分配,强化成本管控。修订了《项目清算管理办法》,整合项目成本、人工成本及部门成本至生产单位(项目)总体成本范畴,实施自主承担超支,自由支配结余,公司负责实时监管预警及考核;明确产值清算红线,严肃超清算责任追究,前置收款风险管理,确保资金收支自平衡;项目绩效由“完成产值即兑现”向“回款同比例兑现”转变,组建企业与员工利益共同体,营造共生共赢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