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速记

来源:铁道建设报     2024年 10月 19日         版次:04     作者:

    □魏潘

    昭通往凉山的路,看上去很漫长。颠簸的路上,时而越过水坑,时而绕过碎石。轿车底盘很低,时不时听到刮出的擦擦声。我暗想,若是车主在,定得心痛爱车的身躯了。

    下了高速,已从山上走到河谷了。沿路经过数个村庄,那些和道路挨得很近的人家,多是两三层的砖楼,前墙贴的白色瓷砖上沾满了灰,看上去像多年没有清洗了。门窗紧闭,一定是主人很少在家居住,平日都在外地务工吧。时而来往的货车,早已把前路压得坑坑洼洼,似乎在提示我,已到大凉山深处了。

    初夏的凉山,山上的植被还没有完全绿开,让人觉得沿途略显荒凉,加之行程较远,人透着疲惫,见此情景,更增倦意。遇到大转弯处,还有许多落石横于路前。平坦道路上,车倒开得快些,若遇差些的路况,便飞起一面尘灰,像是恶作剧喷出的烟雾,阻人视线。

    摇晃、弯转、坎坷、曲折,变换着前行的知感。路旁的护栏侵染了年月的沧桑,部分已被撞得凹凸,许是承受了左边悬崖上巨石滚落的冲击,或是被躲避石头的车辆撞过的痕迹。

    路崖上许多电线杆,歪歪斜斜,但得以保证电力畅达各户。

    电线杆背后的远景,山峦起伏,突兀崔嵬,约莫三两人家房屋点缀在高山之腰,阳光爬在坳上、撒在房面,为干瘠之意增添了几分生气。

    不久,大圈岩一号隧道、二号隧道横亘眼前。隧道是就着山势修的,蜿蜒联结,车入隧道内,却无灯光,汽车远光灯在一片漆黑中打不到尽头,貌似卷起了一层迷雾,应该是通风不畅的条件下来回车辆溅起的尘土。

    稍微让人兴奋的是,出了隧道,右前方瞥见一条江,江水绿得如翡翠,在群山间守得一方静地。它水色深邃,乃亿万年自然雕琢的灵秀之作,望上去,闪烁着温润而诱人的光泽。夕阳洒于江面,被江水轻轻揉碎,洋溢着无尽的绿意。啊!原来,这就是久闻的金沙江。

    “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我最开始知道金沙江是出自徐霞客的这句评论。此方之江,源自青藏高原,发于唐古拉山脉东段北支,上游海拔较高,几经奔腾,流到这里,却更显平静了。

    平静的河里,伫立着几艘船轮。金沙,金沙,品着名字,揣测是在开采沙金么?据说,此河宋代时出现大量沙金,因而被人改称金沙江。诗人阵志岁《金沙江口号》诗曰:“江人竞说淘工苦,万粒黄沙一粒金。不识官家金铸槛,几多黔首失光阴。”看来,这方土地曾经是很多人的营生之地,给人们带来了生计之需,但也耗费了年华,沙易有,金难提。

    “这些船是在采砂。”同行者说道。他已在此地生活三年,便对船只见怪不怪了。我想到刚才路上的货车,和眼前的一个个工地,便明白了。为了工程所需砂料,施工方就地取材,就在稍微广阔的河区,向深水采起了砂料。

    向江水下游眺去,金沙江作为长江的支流,能抵达宜宾。往古交通不便之时,彝区人们主要靠金沙江的轮渡驶向外界,一走就是十多天或更多时间。如今见采砂之船,看来有更多交通方式通向外界了。

    一路上,看到峡谷矗起了各样的桥,悬索的、拱架的、钢架的、斜拉的,都有。摩托车、小轿车、货车、穿梭而过,公路运输早已通了,剩下的便是高速路网延伸这方了。

    我们此行抵达之地,就是即将贯通的国内最长螺旋隧道群。高山峡谷之中,凉山沿江高速和西昌至昭通高速两条高速公路芦稿枢纽互通正加紧建设,更方便快捷的路网联通将指日可待了。

金沙江速记

字数: 1259 2024年 10月 19日 文化长廊

    □魏潘

    昭通往凉山的路,看上去很漫长。颠簸的路上,时而越过水坑,时而绕过碎石。轿车底盘很低,时不时听到刮出的擦擦声。我暗想,若是车主在,定得心痛爱车的身躯了。

    下了高速,已从山上走到河谷了。沿路经过数个村庄,那些和道路挨得很近的人家,多是两三层的砖楼,前墙贴的白色瓷砖上沾满了灰,看上去像多年没有清洗了。门窗紧闭,一定是主人很少在家居住,平日都在外地务工吧。时而来往的货车,早已把前路压得坑坑洼洼,似乎在提示我,已到大凉山深处了。

    初夏的凉山,山上的植被还没有完全绿开,让人觉得沿途略显荒凉,加之行程较远,人透着疲惫,见此情景,更增倦意。遇到大转弯处,还有许多落石横于路前。平坦道路上,车倒开得快些,若遇差些的路况,便飞起一面尘灰,像是恶作剧喷出的烟雾,阻人视线。

    摇晃、弯转、坎坷、曲折,变换着前行的知感。路旁的护栏侵染了年月的沧桑,部分已被撞得凹凸,许是承受了左边悬崖上巨石滚落的冲击,或是被躲避石头的车辆撞过的痕迹。

    路崖上许多电线杆,歪歪斜斜,但得以保证电力畅达各户。

    电线杆背后的远景,山峦起伏,突兀崔嵬,约莫三两人家房屋点缀在高山之腰,阳光爬在坳上、撒在房面,为干瘠之意增添了几分生气。

    不久,大圈岩一号隧道、二号隧道横亘眼前。隧道是就着山势修的,蜿蜒联结,车入隧道内,却无灯光,汽车远光灯在一片漆黑中打不到尽头,貌似卷起了一层迷雾,应该是通风不畅的条件下来回车辆溅起的尘土。

    稍微让人兴奋的是,出了隧道,右前方瞥见一条江,江水绿得如翡翠,在群山间守得一方静地。它水色深邃,乃亿万年自然雕琢的灵秀之作,望上去,闪烁着温润而诱人的光泽。夕阳洒于江面,被江水轻轻揉碎,洋溢着无尽的绿意。啊!原来,这就是久闻的金沙江。

    “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我最开始知道金沙江是出自徐霞客的这句评论。此方之江,源自青藏高原,发于唐古拉山脉东段北支,上游海拔较高,几经奔腾,流到这里,却更显平静了。

    平静的河里,伫立着几艘船轮。金沙,金沙,品着名字,揣测是在开采沙金么?据说,此河宋代时出现大量沙金,因而被人改称金沙江。诗人阵志岁《金沙江口号》诗曰:“江人竞说淘工苦,万粒黄沙一粒金。不识官家金铸槛,几多黔首失光阴。”看来,这方土地曾经是很多人的营生之地,给人们带来了生计之需,但也耗费了年华,沙易有,金难提。

    “这些船是在采砂。”同行者说道。他已在此地生活三年,便对船只见怪不怪了。我想到刚才路上的货车,和眼前的一个个工地,便明白了。为了工程所需砂料,施工方就地取材,就在稍微广阔的河区,向深水采起了砂料。

    向江水下游眺去,金沙江作为长江的支流,能抵达宜宾。往古交通不便之时,彝区人们主要靠金沙江的轮渡驶向外界,一走就是十多天或更多时间。如今见采砂之船,看来有更多交通方式通向外界了。

    一路上,看到峡谷矗起了各样的桥,悬索的、拱架的、钢架的、斜拉的,都有。摩托车、小轿车、货车、穿梭而过,公路运输早已通了,剩下的便是高速路网延伸这方了。

    我们此行抵达之地,就是即将贯通的国内最长螺旋隧道群。高山峡谷之中,凉山沿江高速和西昌至昭通高速两条高速公路芦稿枢纽互通正加紧建设,更方便快捷的路网联通将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