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熟悉的手机微信铃声响了。李荣坐在宿舍简陋的桌子旁,手中紧握着手机,屏幕上是他亲爱的家人。
今年52岁的李荣,是中铁二局五公司高原铁路项目部综合办主任。李荣的儿子李佳在公司另一个高原项目工作,儿媳妇周晨雨在遥远的新疆项目,7岁的孙子李阳博则在阆中老家,由李荣的父亲、母亲和妻子抚养。四代人天各一方,平常只能通过视频电话联络感情。
手机画面里首先出现的是儿子李佳那张充满阳光的笑脸:“爸爸,我在这边一切都好,就是有点高原反应。工作很忙,有时候真想和您一起上工地。”已经当了父亲的李佳,语气中却还带着一丝稚气。
“耐心点,适应一下就好,记得多喝水。”李荣轻声回应。儿子在海拔最高的标段工作,刚去时,因为时常喘不过气,甚至曾哭着向他诉苦。李荣很心疼,却也只能默默咬紧牙关,鼓励儿子坚持。
“爸,您在那边还好吗?”儿媳妇周晨雨也在参与这个手机家庭会面,她的背景是苍茫的戈壁滩。
李荣微微一笑:“我这边工作很忙,但生活饮食还过得去。”工作上的压力,他并不想向家人诉说。
李荣是主动申请到艰苦的高原铁路项目工作的。2023年10月,听闻公司高原项目缺少综合办公室人员,但很多人不愿意去。当天晚上,李荣许久未眠。第二天一早,他就给公司人力部打电话:“我去!我用30年的工作经验立下‘军令状’,干不好就回家待岗。”
“不是我不知道高原的艰难,早就听闻这里有‘四书五经’的说法。”李荣说。所谓“四书五经”,是指这个项目换过4个书记、5个经理。工作标准高、检查单位多、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工人流动大,这可是个“老大难”项目。
初到项目部,只见办公室文件堆积如山,各项工作凌乱不堪,同事们则面露疲惫与无助,许多工作在前期都处于被动状态。凭着多年的项目综合办公室管理经验,李荣深知,自己需要用实际行动来改变这一切。
当天,他便与办公室同事谈心,逐一询问每个人的工作进展和困难。大家感受到了李荣的关心,纷纷分享自己的困难:有的员工由于工作任务繁重而感到力不从心,有的则因为缺乏必要的资源而无法按时完成任务。李荣认真倾听的态度赢得了同事们的信任。
接着,李荣制定了一个详细的工作日程表,明确工作事项、责任人、辅助人员、完成时间,充分发挥部门员工的特长与能力。同时,确定奖罚措施,每月重奖完成目标任务的人员。他还在办公室里设置了一个“信息共享墙”,定期更新每项工作的阶段进度,让每位同事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工作是集体努力的成果。
通过李荣的协调组织,办公室成员群策群力、团结互助,硬是把被动的工作局面扭转了过来,在公司多个项目的办公室系统中有了“响当当”的名声。
一天,局指挥部高书记到项目部检查指导,李荣恰好在组织一场培训会议。高书记被李荣的务实态度和高效组织打动,赞扬道:“李荣同志,你不仅仅是在完成本职工作,还是在带领团队。你们项目的办公室人员非常团结,效率也高。”
现在回想起自己来高原项目的选择,李荣一点儿也没后悔,他感觉自己的价值又有了体现。只是每次想起家人时,不免有些伤感。
就在此时,电话里又传来老父亲李长志的声音。
85岁的李长志,也是个“老铁路”。上个世纪60年代,被称为“英雄铁路”的老成昆铁路开始建设,当时年仅20岁的李长志便应招投身其中,参加了成昆铁路最长隧道沙木拉达隧道工程的建设。
李荣还记得,小时候家里条件很艰苦,父亲在工地上班,他在家由母亲带着长大。在那个困难的年代,为了能吃上饭不挨饿,母亲也要去农业社“挣工分”。有时母亲去上工了,李荣就被锁在家里,一锁就是一上午,甚至一整天,对于孩童时期的他,可以说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由于这种“独居”经历,李荣对父亲母亲更加依恋,对家人有更浓郁的感情需求。
那时候,李荣也常跟着母亲到工地探亲。有一天,他陪父亲处理了一次村民阻工事件——工地旁边的两棵桃树被扬尘污染,村民便不让工地继续施工。由于处理此事协调有功,父亲被项目部评为先进个人,李荣自豪地陪同父亲参加了项目表彰会。这件事深深印刻在李荣脑海里,孩童时期,他便在心中埋下了一颗入路为祖国奉献的种子。
1992年,同样20岁的青春年华,李荣加入中铁二局,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正式成为“开路先锋”,开始在祖国铁路建设工地上绽放自己的梦想。
手机屏幕里,孙子李阳博跑过来,噘着嘴对李长志说:“祖祖,我想去高原看爷爷!”李荣眼角噙留的一丝泪水溢了出来,他努力挤出微笑,安慰道:“好孩子,等我忙完,就回家接你,来高原看雪山!”
隔着屏幕的深情对话,仿佛拉近了空间与时间的距离。挂了电话后,李荣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他知道,即便和家人身处不同的地方,他们之间的情感依旧如同高原的白雪,洁白而纯粹。
为国家基建事业奉献的几代人,无论山高水远,心永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