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往无前的设计者

来源:铁道建设报     2024年 7月 20日         版次:04     作者:

    □杨军

    设计院的年轻员工们都喜欢听钟老师讲设计往事,“钟老师”是年轻员工对技术质量部钟部长的尊称。

    钟老师参加工作三十余年,是设计院的“资深元老”,从新世纪第一个十年中铁二局筹划以子公司形式成立设计院以来,她便一直埋身于技术一线、致力于公司交通建筑设计板块的创新与发展,兢兢业业、竭诚奉公,见证了公司的茁壮与成长,亲自参与了大大小小上百个项目的设计工作。钟老师很喜欢与年轻员工分享自己的工作经历,经常告诫年轻员工一定要踏实肯干,善于总结反思,不断勤练本领,真正成为对企业有价值、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钟老师最常分享的一个故事,就是设计院在交通建筑板块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鏖战青岛西站的故事。2010年前后,作为中铁二局刚成立的设计咨询企业,由于没有充足的业绩和强大的技术实力,公司在涉铁领域只能接触到一些如不到2万平米的小型站房设计等任务,如何“破局”不仅关乎刚成立的设计院能否在涉铁市场站稳站牢,更决定了它是否成为同行“笑话”,这一形势让当时的设计团队压力倍增。而青岛西站的出现则是伴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业主对公司设计能力的半信半疑同时而来的。

    青岛西站作为当时国内重难点工程,同时也是国家“一带一路”沿海南北交通网的中间枢纽,社会关注度高,从方案、技术到设计都有极高的要求和挑战,公司虽然成功拿下青岛西站的设计任务,但依然面临着来自客户捉摸不定的态度和对设计团队技术能力的存疑,如果不能按期兑现节点目标,甲方随时会撤换承办单位,换成优质合作名录中的任何一家设计单位。而当时甲方的优质合作名录中都是一批实力强劲乃至行业龙头企业。为了守住“桥头堡”,钟老师与设计团队结合青岛西站结构设计的关键点,针对涉及上序专业多、界面接口多、站房结构难点多以及技术难度大等特征,集全院之力进行投入并细化分工协作,强调专业负责人的担当意识和注重团队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才潜力。同时,通过科技攻关梳理关键工序并相继攻克技术难题,坚持自主设计为主、外协为辅,坚决杜绝以包代管,确保自主掌握核心技术。最终,在设计团队的通力协作和辛勤付出之下,2017年7月,青岛西站全部施工图设计任务按期交付业主,项目于次年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并在2021年斩获第十九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这一仗,打得艰辛却也酣畅淋漓,从此消除了客户对我们的疑虑、证明了自身实力,公司在交通建筑设计领域的口碑真正立了起来。”钟老师补充说道。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攻坚昆明地铁4号线的故事。“面对波云诡谲的设计行业市场,要想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遗余力地提高核心竞争力,强化价值创造能力。对于设计企业而言,提高设计能力和技术水平,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就是‘立身之本’,这一点在昆明地铁4号线体现得尤为明显。”昆明地铁4号线是昆明市地铁最长线,共设29座车站。设计院承接了金桂街站、牛头山站及联大街站的设计工作。金桂街站与牛头山站为地下两层岛式车站,联大街站为地下三层岛式车站,与既有地铁1号线呈“T”型换乘。作为全线重难点工程,联大街站在设计伊始就面临着地理环境复杂、管线密集且迁改风险大等难题,其中还涉及以往工程设计中较难以攻克的领域,如科学优化人防设置等。巨大的挑战让行业内许多企业纷纷望而却步,但公司设计团队却反其道而行之,以此作为一次深挖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契机,组建庞大的地下轨道交通设计团队迎难而上,驻扎现场,统筹加强各专业沟通配合,攻破各个专业性技术壁垒。

    “我们开创性地解决不同站线在有限建筑空间站汇集的人防设置问题,并通过多方案比选,采用先进的系统设计,解决复杂管综在规模受限的最优设计,呈现舒适空间感。同时,设计团队在车站及线路纵断面设计中,巧妙地采用‘节能坡’设计,运用地铁进站时上坡减速,出站时下坡提速达到了节能的目的。”钟老师对当时在昆明地铁4号线的技术攻坚记忆依然清晰,而设计团队凭借“敢为人先”和“开拓创新”的攻坚精神,不负众望地完成甲方交付的全部设计任务。最终工程竣工后,昆明地铁4号线先后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四川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成果、云南省优质工程奖等荣誉,项目从设计到施工得到了社会各界和行业的高度认可。

    通过在昆明地铁4号线的实践与攻坚,极大地推动了公司交通建筑领域设计团队的成长和能力提升,为公司打造了一支专业的地下轨道交通设计团队。而此后,设计团队在成都地铁7号线茶店子站开创性采用大开间与商业接驳,实现了项目与周边商业的融合,也进一步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经验;在成都地铁17号线采用了14米站台的设计方案,提高了车站服务性能;在成都地铁30号线一期工程海桐街站首次采用了小直径大间距的围护结构设计方案,大大节约了工程造价,严格把控技术环节,按时优质交付图纸,为全线施工进度正常推进提供可靠保障。通过一系列的实践,公司在交通建筑领域实现了人才实力与技术能力的双提升,逐步通过一流的设计服务在行业发出时代“强音”。

    这些故事在传承和告诉后来者们:“设计者,一往无前、开拓进取者也!”

    我想,这大概就是“开路先锋”最真实的写照吧!

  

一往无前的设计者

字数: 2035 2024年 7月 20日 文化长廊

    □杨军

    设计院的年轻员工们都喜欢听钟老师讲设计往事,“钟老师”是年轻员工对技术质量部钟部长的尊称。

    钟老师参加工作三十余年,是设计院的“资深元老”,从新世纪第一个十年中铁二局筹划以子公司形式成立设计院以来,她便一直埋身于技术一线、致力于公司交通建筑设计板块的创新与发展,兢兢业业、竭诚奉公,见证了公司的茁壮与成长,亲自参与了大大小小上百个项目的设计工作。钟老师很喜欢与年轻员工分享自己的工作经历,经常告诫年轻员工一定要踏实肯干,善于总结反思,不断勤练本领,真正成为对企业有价值、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钟老师最常分享的一个故事,就是设计院在交通建筑板块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鏖战青岛西站的故事。2010年前后,作为中铁二局刚成立的设计咨询企业,由于没有充足的业绩和强大的技术实力,公司在涉铁领域只能接触到一些如不到2万平米的小型站房设计等任务,如何“破局”不仅关乎刚成立的设计院能否在涉铁市场站稳站牢,更决定了它是否成为同行“笑话”,这一形势让当时的设计团队压力倍增。而青岛西站的出现则是伴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业主对公司设计能力的半信半疑同时而来的。

    青岛西站作为当时国内重难点工程,同时也是国家“一带一路”沿海南北交通网的中间枢纽,社会关注度高,从方案、技术到设计都有极高的要求和挑战,公司虽然成功拿下青岛西站的设计任务,但依然面临着来自客户捉摸不定的态度和对设计团队技术能力的存疑,如果不能按期兑现节点目标,甲方随时会撤换承办单位,换成优质合作名录中的任何一家设计单位。而当时甲方的优质合作名录中都是一批实力强劲乃至行业龙头企业。为了守住“桥头堡”,钟老师与设计团队结合青岛西站结构设计的关键点,针对涉及上序专业多、界面接口多、站房结构难点多以及技术难度大等特征,集全院之力进行投入并细化分工协作,强调专业负责人的担当意识和注重团队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才潜力。同时,通过科技攻关梳理关键工序并相继攻克技术难题,坚持自主设计为主、外协为辅,坚决杜绝以包代管,确保自主掌握核心技术。最终,在设计团队的通力协作和辛勤付出之下,2017年7月,青岛西站全部施工图设计任务按期交付业主,项目于次年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并在2021年斩获第十九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这一仗,打得艰辛却也酣畅淋漓,从此消除了客户对我们的疑虑、证明了自身实力,公司在交通建筑设计领域的口碑真正立了起来。”钟老师补充说道。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攻坚昆明地铁4号线的故事。“面对波云诡谲的设计行业市场,要想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遗余力地提高核心竞争力,强化价值创造能力。对于设计企业而言,提高设计能力和技术水平,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就是‘立身之本’,这一点在昆明地铁4号线体现得尤为明显。”昆明地铁4号线是昆明市地铁最长线,共设29座车站。设计院承接了金桂街站、牛头山站及联大街站的设计工作。金桂街站与牛头山站为地下两层岛式车站,联大街站为地下三层岛式车站,与既有地铁1号线呈“T”型换乘。作为全线重难点工程,联大街站在设计伊始就面临着地理环境复杂、管线密集且迁改风险大等难题,其中还涉及以往工程设计中较难以攻克的领域,如科学优化人防设置等。巨大的挑战让行业内许多企业纷纷望而却步,但公司设计团队却反其道而行之,以此作为一次深挖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契机,组建庞大的地下轨道交通设计团队迎难而上,驻扎现场,统筹加强各专业沟通配合,攻破各个专业性技术壁垒。

    “我们开创性地解决不同站线在有限建筑空间站汇集的人防设置问题,并通过多方案比选,采用先进的系统设计,解决复杂管综在规模受限的最优设计,呈现舒适空间感。同时,设计团队在车站及线路纵断面设计中,巧妙地采用‘节能坡’设计,运用地铁进站时上坡减速,出站时下坡提速达到了节能的目的。”钟老师对当时在昆明地铁4号线的技术攻坚记忆依然清晰,而设计团队凭借“敢为人先”和“开拓创新”的攻坚精神,不负众望地完成甲方交付的全部设计任务。最终工程竣工后,昆明地铁4号线先后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四川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成果、云南省优质工程奖等荣誉,项目从设计到施工得到了社会各界和行业的高度认可。

    通过在昆明地铁4号线的实践与攻坚,极大地推动了公司交通建筑领域设计团队的成长和能力提升,为公司打造了一支专业的地下轨道交通设计团队。而此后,设计团队在成都地铁7号线茶店子站开创性采用大开间与商业接驳,实现了项目与周边商业的融合,也进一步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经验;在成都地铁17号线采用了14米站台的设计方案,提高了车站服务性能;在成都地铁30号线一期工程海桐街站首次采用了小直径大间距的围护结构设计方案,大大节约了工程造价,严格把控技术环节,按时优质交付图纸,为全线施工进度正常推进提供可靠保障。通过一系列的实践,公司在交通建筑领域实现了人才实力与技术能力的双提升,逐步通过一流的设计服务在行业发出时代“强音”。

    这些故事在传承和告诉后来者们:“设计者,一往无前、开拓进取者也!”

    我想,这大概就是“开路先锋”最真实的写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