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豆花饭

来源:铁道建设报     2024年 7月 6日         版次:04     作者:

    □胡安超   

    一江清波,两岸锦绣。老家渝西江津,既是“联圣”钟云舫的故里,又是元帅聂荣臻的故乡。这里一年四季气候偏暖,物产丰富,吃食特别多,豆花饭便是其中之一。

    不管是本地老乡还是外地游客,在江津,对豆花饭都格外钟情。作为一个十多岁离开老家的异乡人,对豆花饭更是念念不忘,难以割舍。每次回老家走亲访戚,都要美美地吃一餐豆花饭,来解口舌之馋和怀乡之情。

    今年农历二月二十日,是五表哥的60岁生日,他早早就打来电话,邀我回去吃豆花饭。因身在晋西北,工作繁忙,未能成行。父母及我的同辈们把一桌豆花饭用视频和图片的方式发给我,看到时,真恨不得身长翅膀,飞回故乡大快朵颐。到现在,我都对那一餐未能吃上的豆花饭,倍感遗憾。

    至今让我难忘的关于豆花饭的戏曲,是小时候在舅舅家看过的三幕莲花落表演。

    第一幕是《种豆谣》。“大豆点到地窝头,手抓草灰得盖住,豆苗长得绿又绿,等到谷子(成熟)一齐收。儿女大了伤脑壳,推锅豆花盼媒婆。”唱词里饱含着播种大豆的辛苦和最是美好的期望。任何劳动的过程,都寄望着种豆得豆的希翼,而收成之后又延伸着憧憬的梦,这也许就是一方吉祥的水土之上,薪火传承的佐证和诠释。

    大豆有了收成,莲花落又开启了推豆花的第二幕——《磨豆曲》。“豆子泡得胀鼓鼓,石头磨子转溜溜。磨眼进去响咕咕,豆浆流出一股股。土灶烧柴旺火火,胆水下去起砣砣,慈竹簸箕轻压压,菜刀口子划墩墩。旺火再烧锅底底,滚水豆花就搞成。”这唱词把豆花形成之前的劳动景象,唱得有声有色,也很有渝西地区的乡俚特色。

    在我的老家,有一句土得掉渣的俗语:磨骨头养肠子。意思就是说出力气种庄稼,流汗水得收成,到最后不管是辣的还是麻的,都是为了一口吃的。

    于是,表演莲花落的艺人,在第三幕《豆花歌》中,神情更丰富了,动作更夸张了。“煮在锅头白生生,舀进碗中嫩咚咚。又鲜又嫩麻努努,搪瓷白干①一盅盅。豆花豆花豆花花,下碗干饭舔嘴巴②。哎呀喂!安嘟逸!!再整(喝)口窑水,甜——咪——咪——”

    看着表演,听着江津方言的唱词,我禁不住舌尖往上嘴唇舔去,又咂了咂口舌,喉咙嚅动着直吞涎液。

    人们常说:最美不过家乡景,最难忘记故乡味。豆花饭在老家的人或“不知何事走他乡”的游子心中,人人喜欢个个热爱。豆花和米饭,虽然都纯素洁白,但一个稀,一个干,本质上是分野的两种食品。豆花是菜,饭是主食,连接饭菜的桥梁是那一碟蘸水。一餐好吃的豆花饭,关键之处就是蘸水。朝天海椒、仙鱼花椒、独独蒜泥、腊猪板油、大头菜粒、蓖麻子油、泡菜盐水、鱼香菜叶、小火葱葱、折耳根根、豆豉泥儿……十多种原料手工组合和调制的蘸水,使豆花与米饭合二为一,成为一道美食。在我看来,豆花和米饭仅仅是意象,而蘸水才是意境。前者是管肠胃之饱的,重在养身,后者则是负责令人陶醉的,重在养心。前者是“滋”,后者是“味”。最早的诗学专著《诗品》直言:“味”是诗的最高标准。莼羹鲈脍的中心意旨也是一个“味”字当先。有人在苏堤建好后问东坡先生,河豚咋样?这位大文豪爽朗回答:值得一死。这简直是把“味”升华到“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高度。

    我之所以对故乡的豆花饭记忆犹新,是岁月缱绻深深的“意”,也是在外地生活中格外念人忆物之浓浓的“味”。

    注①:白干,指江津老白干,分小高粱和大高粱酿的散装白酒,是江津八大土特产之一。

    注②:关于莲花落《豆花饭》的唱词,只有原江津地区所辖的八个县是完整的三幕。每一幕表演完毕后,主人都要给表演者封红包。第三幕的唱词在云南的水富市,四川的宜宾、泸州、自贡、内江等部分地区基本相同,但没有佐酒下饭的那两句唱词。

  

故乡的豆花饭

字数: 1424 2024年 7月 6日 文化长廊

    □胡安超   

    一江清波,两岸锦绣。老家渝西江津,既是“联圣”钟云舫的故里,又是元帅聂荣臻的故乡。这里一年四季气候偏暖,物产丰富,吃食特别多,豆花饭便是其中之一。

    不管是本地老乡还是外地游客,在江津,对豆花饭都格外钟情。作为一个十多岁离开老家的异乡人,对豆花饭更是念念不忘,难以割舍。每次回老家走亲访戚,都要美美地吃一餐豆花饭,来解口舌之馋和怀乡之情。

    今年农历二月二十日,是五表哥的60岁生日,他早早就打来电话,邀我回去吃豆花饭。因身在晋西北,工作繁忙,未能成行。父母及我的同辈们把一桌豆花饭用视频和图片的方式发给我,看到时,真恨不得身长翅膀,飞回故乡大快朵颐。到现在,我都对那一餐未能吃上的豆花饭,倍感遗憾。

    至今让我难忘的关于豆花饭的戏曲,是小时候在舅舅家看过的三幕莲花落表演。

    第一幕是《种豆谣》。“大豆点到地窝头,手抓草灰得盖住,豆苗长得绿又绿,等到谷子(成熟)一齐收。儿女大了伤脑壳,推锅豆花盼媒婆。”唱词里饱含着播种大豆的辛苦和最是美好的期望。任何劳动的过程,都寄望着种豆得豆的希翼,而收成之后又延伸着憧憬的梦,这也许就是一方吉祥的水土之上,薪火传承的佐证和诠释。

    大豆有了收成,莲花落又开启了推豆花的第二幕——《磨豆曲》。“豆子泡得胀鼓鼓,石头磨子转溜溜。磨眼进去响咕咕,豆浆流出一股股。土灶烧柴旺火火,胆水下去起砣砣,慈竹簸箕轻压压,菜刀口子划墩墩。旺火再烧锅底底,滚水豆花就搞成。”这唱词把豆花形成之前的劳动景象,唱得有声有色,也很有渝西地区的乡俚特色。

    在我的老家,有一句土得掉渣的俗语:磨骨头养肠子。意思就是说出力气种庄稼,流汗水得收成,到最后不管是辣的还是麻的,都是为了一口吃的。

    于是,表演莲花落的艺人,在第三幕《豆花歌》中,神情更丰富了,动作更夸张了。“煮在锅头白生生,舀进碗中嫩咚咚。又鲜又嫩麻努努,搪瓷白干①一盅盅。豆花豆花豆花花,下碗干饭舔嘴巴②。哎呀喂!安嘟逸!!再整(喝)口窑水,甜——咪——咪——”

    看着表演,听着江津方言的唱词,我禁不住舌尖往上嘴唇舔去,又咂了咂口舌,喉咙嚅动着直吞涎液。

    人们常说:最美不过家乡景,最难忘记故乡味。豆花饭在老家的人或“不知何事走他乡”的游子心中,人人喜欢个个热爱。豆花和米饭,虽然都纯素洁白,但一个稀,一个干,本质上是分野的两种食品。豆花是菜,饭是主食,连接饭菜的桥梁是那一碟蘸水。一餐好吃的豆花饭,关键之处就是蘸水。朝天海椒、仙鱼花椒、独独蒜泥、腊猪板油、大头菜粒、蓖麻子油、泡菜盐水、鱼香菜叶、小火葱葱、折耳根根、豆豉泥儿……十多种原料手工组合和调制的蘸水,使豆花与米饭合二为一,成为一道美食。在我看来,豆花和米饭仅仅是意象,而蘸水才是意境。前者是管肠胃之饱的,重在养身,后者则是负责令人陶醉的,重在养心。前者是“滋”,后者是“味”。最早的诗学专著《诗品》直言:“味”是诗的最高标准。莼羹鲈脍的中心意旨也是一个“味”字当先。有人在苏堤建好后问东坡先生,河豚咋样?这位大文豪爽朗回答:值得一死。这简直是把“味”升华到“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高度。

    我之所以对故乡的豆花饭记忆犹新,是岁月缱绻深深的“意”,也是在外地生活中格外念人忆物之浓浓的“味”。

    注①:白干,指江津老白干,分小高粱和大高粱酿的散装白酒,是江津八大土特产之一。

    注②:关于莲花落《豆花饭》的唱词,只有原江津地区所辖的八个县是完整的三幕。每一幕表演完毕后,主人都要给表演者封红包。第三幕的唱词在云南的水富市,四川的宜宾、泸州、自贡、内江等部分地区基本相同,但没有佐酒下饭的那两句唱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