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外协调员

来源:铁道建设报     2024年 6月 29日         版次:03     作者:

    □王开远

    忙完一上午的工作,躺在床上准备午休的小王被一阵电话铃声叫起。这是一个陌生电话,归属地显示是自己的老家——云南楚雄。

    “王主任您好,我是滇中引水二期项目部的协调员老李呀,有个事情想请您帮忙哩……”电话那头的自报家门,让小王讶异又惊喜。原来对方也是中铁二局的,虽然和自己分属不同的子公司,但项目驻地却实实在在建在自己老家的村子里。

    从电话里小王得知,滇中引水工程在家门口开工了,但是建设工作并不顺利。

    时值夏季,乡亲们去年冬天种下的胡豆苗正肆意生长着,一朵朵淡紫色小花似乎正在酝酿着一个半月后的大丰收。但村支书接到了中铁二局滇中引水项目部工作人员的消息,根据引水管道埋设工作推进安排,需要乡亲们尽快收割田里的青苗。突如其来的消息在村里面炸开了锅。

    近些年,年富力强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而老人和孩子成了村里的主力军。忙活了一辈子的老人家对土地有特殊的情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这是祖祖辈辈留下的传统。加之近年来干旱频发,好不容易遇上一个风调雨顺的年景,眼看丰收在即,却要提前收割还未成熟的庄稼,老人们真的很心痛!尽管项目部的工作人员一再表示,会按照工程建设相关规定给予青苗补偿,甚至补偿的金额远远大于豆子收获后的价值,但是从情感上来说,很多乡亲对于这样的决定还是难以接受。

    “要我割豆子也行,第三块地他们家那小子也在你们中铁二局上班,只要他们家同意收豆子,我就同意收!”

    万般无奈之下,项目协调员老李便拨通了远在云南昭通的小王的电话。

    “王主任,听说你也在二局的项目部工作,应该能理解我们的苦衷。”老李诉说了工作的困难,希望小王家能带头收割豆子,并帮忙说服几户“难搞”的乡亲。

    “李大哥,你放心,我来想办法。”小王所在的公司也参与了滇中引水工程的建设,他深知该项工程的重要意义。近些年来,干旱成为了滇中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瓶颈。滇中引水工程建成后,对家乡甚至整个地区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同样,作为工程人,小王也深知工程进度对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小王拿起电话,给家里当村支书的二伯打了电话。

    “老人家辛辛苦苦种的庄稼,眼看着就要收成了,这突然一下子叫大家收割,他们接受不了!”二伯说。“他们不能接受,麻烦您给大家讲道理,请乡亲们一定要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过年回来,我挨家挨户给他们道歉,行不行?”“行吧,我尽量动员大家。”“不是尽量,您一定要带头!”

    在小王的劝说下,二伯答应带头收割还未成熟的豆子,也表示会挨家挨户做工作。经过几天的努力,大部分豆苗按期收割,剩余两户做不通工作的,小王亲自打

    去电话,赔礼道歉,耐心劝导,真可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豆苗圆满完成收割,为项目建设争取到了宝贵时机。

    “王主任呐,真的是感谢你了!我们项目部就在村子对面,你无论是平时休假,还是春节回家,一定到项目部来坐一下,反正你现在也算我们项目的‘编外协调员’了!”

    就这样,小王成了项目部和乡亲们的联络员。如今,中铁二局滇中引水二期工程在家门口如火如荼地建设着,每每回到家乡,小王总会在饭后带着儿子在工地旁溜达,两岁半的儿子坐在路边呆呆地看着挖机作业,小脑袋摇晃着问:“爸爸,他们在干什么呀?”小王回答:“他们在上班呀!”“那爸爸你上班是干什么的呀?”“爸爸干的工作和叔叔们一样!”这句话,两岁半的儿子或许听不懂,但是小王相信,他以后一定能听懂。

    随着项目建设的推进,中铁二局积极响应国家和地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修建了施工便道,帮助乡亲们结束了“人背马驼”的历史,现在各类机具能直达蜿蜒崎岖的山田。还有一些常年奔波在外务工的村民也返回家乡,项目部举办了各类就业培训,教会他们手艺,提供就业岗位,让乡亲们既能顾家、又能就业;而乡亲们自养的家禽、蛋类,种植的瓜果粮蔬,也不再为没有销路而犯愁。

    “你们中铁二局,真是个了不起的单位。小王啊,你可得在里头好好干哟,给咱乡亲们长长脸。”自从乡亲们与小王从邻里变成了“同事”,他们总是不约而同地对小王寄予了这样的厚望。小王深知,这些话语中既蕴含着乡亲们对自己的期盼与嘱托,更是对中铁二局由衷的赞同与认可。

    “逢山开路越天堑,遇水架桥绘彩虹……”如今,那首激昂的《开路先锋》司歌,已成为了村里孩童耳熟能详的“儿歌”,而中铁二局的故事,也如同这歌声一般,在十里八乡传播得越来越远,越来越广,成为了乡亲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佳话。

  

编外协调员

字数: 1743 2024年 6月 29日 时政

    □王开远

    忙完一上午的工作,躺在床上准备午休的小王被一阵电话铃声叫起。这是一个陌生电话,归属地显示是自己的老家——云南楚雄。

    “王主任您好,我是滇中引水二期项目部的协调员老李呀,有个事情想请您帮忙哩……”电话那头的自报家门,让小王讶异又惊喜。原来对方也是中铁二局的,虽然和自己分属不同的子公司,但项目驻地却实实在在建在自己老家的村子里。

    从电话里小王得知,滇中引水工程在家门口开工了,但是建设工作并不顺利。

    时值夏季,乡亲们去年冬天种下的胡豆苗正肆意生长着,一朵朵淡紫色小花似乎正在酝酿着一个半月后的大丰收。但村支书接到了中铁二局滇中引水项目部工作人员的消息,根据引水管道埋设工作推进安排,需要乡亲们尽快收割田里的青苗。突如其来的消息在村里面炸开了锅。

    近些年,年富力强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而老人和孩子成了村里的主力军。忙活了一辈子的老人家对土地有特殊的情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这是祖祖辈辈留下的传统。加之近年来干旱频发,好不容易遇上一个风调雨顺的年景,眼看丰收在即,却要提前收割还未成熟的庄稼,老人们真的很心痛!尽管项目部的工作人员一再表示,会按照工程建设相关规定给予青苗补偿,甚至补偿的金额远远大于豆子收获后的价值,但是从情感上来说,很多乡亲对于这样的决定还是难以接受。

    “要我割豆子也行,第三块地他们家那小子也在你们中铁二局上班,只要他们家同意收豆子,我就同意收!”

    万般无奈之下,项目协调员老李便拨通了远在云南昭通的小王的电话。

    “王主任,听说你也在二局的项目部工作,应该能理解我们的苦衷。”老李诉说了工作的困难,希望小王家能带头收割豆子,并帮忙说服几户“难搞”的乡亲。

    “李大哥,你放心,我来想办法。”小王所在的公司也参与了滇中引水工程的建设,他深知该项工程的重要意义。近些年来,干旱成为了滇中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瓶颈。滇中引水工程建成后,对家乡甚至整个地区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同样,作为工程人,小王也深知工程进度对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小王拿起电话,给家里当村支书的二伯打了电话。

    “老人家辛辛苦苦种的庄稼,眼看着就要收成了,这突然一下子叫大家收割,他们接受不了!”二伯说。“他们不能接受,麻烦您给大家讲道理,请乡亲们一定要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过年回来,我挨家挨户给他们道歉,行不行?”“行吧,我尽量动员大家。”“不是尽量,您一定要带头!”

    在小王的劝说下,二伯答应带头收割还未成熟的豆子,也表示会挨家挨户做工作。经过几天的努力,大部分豆苗按期收割,剩余两户做不通工作的,小王亲自打

    去电话,赔礼道歉,耐心劝导,真可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豆苗圆满完成收割,为项目建设争取到了宝贵时机。

    “王主任呐,真的是感谢你了!我们项目部就在村子对面,你无论是平时休假,还是春节回家,一定到项目部来坐一下,反正你现在也算我们项目的‘编外协调员’了!”

    就这样,小王成了项目部和乡亲们的联络员。如今,中铁二局滇中引水二期工程在家门口如火如荼地建设着,每每回到家乡,小王总会在饭后带着儿子在工地旁溜达,两岁半的儿子坐在路边呆呆地看着挖机作业,小脑袋摇晃着问:“爸爸,他们在干什么呀?”小王回答:“他们在上班呀!”“那爸爸你上班是干什么的呀?”“爸爸干的工作和叔叔们一样!”这句话,两岁半的儿子或许听不懂,但是小王相信,他以后一定能听懂。

    随着项目建设的推进,中铁二局积极响应国家和地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修建了施工便道,帮助乡亲们结束了“人背马驼”的历史,现在各类机具能直达蜿蜒崎岖的山田。还有一些常年奔波在外务工的村民也返回家乡,项目部举办了各类就业培训,教会他们手艺,提供就业岗位,让乡亲们既能顾家、又能就业;而乡亲们自养的家禽、蛋类,种植的瓜果粮蔬,也不再为没有销路而犯愁。

    “你们中铁二局,真是个了不起的单位。小王啊,你可得在里头好好干哟,给咱乡亲们长长脸。”自从乡亲们与小王从邻里变成了“同事”,他们总是不约而同地对小王寄予了这样的厚望。小王深知,这些话语中既蕴含着乡亲们对自己的期盼与嘱托,更是对中铁二局由衷的赞同与认可。

    “逢山开路越天堑,遇水架桥绘彩虹……”如今,那首激昂的《开路先锋》司歌,已成为了村里孩童耳熟能详的“儿歌”,而中铁二局的故事,也如同这歌声一般,在十里八乡传播得越来越远,越来越广,成为了乡亲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