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林
又是一年端午节,商场的专柜里、菜市场的摊位上,都摆满了各种口味的粽子,就连那系在粽子上的彩线也是五颜六色的,充满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每当粽子的米香裹挟着芦苇叶的清香飘进我的鼻孔时,总是抑制不住垂涎的口水。可是不知何故,几十年来,粽子的种类虽然不断变化,制作愈加精巧,名目日益繁多,但我却总觉得,它们都远不如记忆中妈妈包的粽子味道美。
我出生在陕南的一个小山村,村里每年端午节都有包粽子、吃粽子的传统。我从小就喜欢吃粽子,每年端午节也是我最开心的日子,因为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就像过年一样。妈妈包粽子时,我最喜欢在一旁凑热闹,看她包粽子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享受。她随手抽出一片芦苇叶,一叠一卷折成漏斗状托于掌心,用另一只手把米从水中捞出,沥干水份后放到漏斗里,中间再放颗红枣,用手按实,然后抽出一片芦苇叶三叠两折包好头,再用一根马莲叶三缠两绕,一个有棱有角的粽子就包好了。粽子包好后,整齐码放锅中,加水没过粽子,大火煮开,很快整个屋子里就飘满了粽子独有的香味,然后转小火焖上一阵就煮好了。听妈妈说,这样煮出来的粽子没有夹生米,鲜香嫩滑特别好吃。
“孩子们,起床吃粽子啦!”清晨,随着妈妈的一声喊叫,我和弟弟就算睡得再迷糊都能立马睁开眼睛,以最快的速度穿好衣服,简单洗漱后,就直奔厨房。这时候,妈妈早已经将煮好的鸡蛋、粽子端上了餐桌,还有香包……看到刚出锅的香喷喷的粽子,口水便在我们的嘴里打转。妈妈说,粽子要趁热吃才好吃,蘸上白糖,咬一口,是那样的香甜软糯,吃了一个还想再吃下一个。
时间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妈妈年纪越来越大,手也没有那么灵活了。去年端午节,我带着妻儿特意回了趟老家,妻子在县城买了各式各样的粽子,甜的有蜜枣、红枣、豆沙馅,咸的是咸蛋黄和肉粽。按照包装上的说明步骤,将粽子煮好,儿子给奶奶拿了她喜欢吃的红枣粽子,咬一口,妈妈说:“不好吃,不软糯,也不香。”听到妈妈的感慨,我也拿了一个精致好看的蜜枣馅粽子剥开,咬上一口,嚼在嘴里,有点硬,还有点散,也不粘,确实没有妈妈包的粽子好吃。
上周末,妈妈从老家打来了电话,说包一些粽子给我们寄过来。电话这头的我,内心一阵酸楚。我对妈妈说,等有空了,一定回去看您。妈妈在电话里笑了,她说,等你回来我再包。
放下电话,记忆又将我带回到童年,那香喷喷的粽子香味,仿佛又在嘴里回味。人到了一定年龄,回味的不再是食物的味道,而是妈妈的味道,是家的味道。